同外军作战,尤其是面对世界最强美军时,如何开展侦察、怎样成功抓捕俘虏,成为极其重要的课题。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捕俘战斗的组织准备、兵力编组和部署、指挥协同、具体战斗动作以及战斗意志等方面,摸索出了许多宝贵的规律。对于如何应对敌人装死或者顽强抵抗,也积累了不少心得体会。
1951年冬季,金城前线的志愿军部队开展了一次反侦察行动。团领导根据侦察员在阵地前沿的观察,发现敌军每天拂晓时分,都会有一个排到一个连的美军部队从338高地出来,沿公路向北活动,活动范围大致在290高地附近。于是决定在公路两侧设伏,准备捕获俘虏。
12月6日,天刚蒙蒙亮。侦察排副排长崔志春率领12名侦察员,悄悄潜入290高地。根据事先讨论的计划和当地地形,12人被分为三组。杜春龙、张寿山、范有福三人组成支援组,隐蔽在东边的小山头,一旦敌人出现,先放行前头部队,再用火力截断敌人,卡住公路岔口。十班长李宗明带领5人作为捕俘组,潜伏在公路南侧一处无名高地,待杜春龙组发起攻击时,他们立刻沿公路方向压下,堵击敌人后方,趁敌混乱,抓捕俘虏,随后迅速撤回。副排长崔志春带3人和一挺机枪留在290高地执行掩护任务。部署完成后,侦察员们悄无声息地进入指定伏击点。
东方天色逐渐亮起,负责观察的郑万银紧盯338高地两侧的公路口。天色越发明亮,一条通向南方的公路清晰可见。约早上6点20分,敌军终于出现了。先头是一个尖兵班,紧跟着一个排,后方大约两个排的兵力,估计是一个连的主力。
展开剩余85%班长李宗明立即对捕俘组下达指令:“手榴弹拔掉保险,再次检查武器。如果敌人向咱们这边靠近,距离远的暂不射击,距离五米内一齐开火。如果敌人攻向杜春龙那边,我用手势往下压时,你们动作要迅速猛烈,互相配合,保持火力不间断。”
不久,敌人尖兵班越过公路岔口,直逼杜春龙所在的小山。敌人爬到山脚,分散成一线,朝张寿山所在位置爬升。张寿山躲在单人掩体内,警觉地观察敌情,一边悄悄拉开枪栓,一边准备手榴弹。待敌人接近约20米时,他果断掷出一枚手榴弹,爆炸声从敌后响起。敌人突然惊慌失措,前方三名美军应声倒地,其余敌人惊慌回头,带着钢盔滚下山坡。紧跟其后的敌人排也见势不妙,仓皇撤退。李宗明率领的捕俘组突然从敌人背后扑出,冲锋枪连发,敌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队形大乱,纷纷向公路岔口逃窜,但那里正被杜春龙的火力卡住。敌军无路可逃,只能伏地掩护。
李宗明小组冲下山坡后,见公路上敌人死伤惨重,沿公路搜查。快到公路岔口时,发现一堆敌人横七竖八地躺着,生死难辨。李宗明高声喊道:“哈嘿,撤仑得儿!(投降吧)”三名装死的美军忽然爬起逃跑,李宗明立即用冲锋枪连射,将三人打倒。
再往前搜查约十米,发现路旁一个仰卧着的美国兵,双目紧闭,但没有流血,额头冒汗。李宗明走近,抓住他的腰带一提,迫使美军睁开眼睛。李之玉、郑万银赶来,两人押送俘虏,一人掩护,迅速沿公路撤回。
这场战斗不到十分钟即告结束。就在敌人调集轻重武器准备反扑时,志愿军侦察兵已安全返回阵地。
勇气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条件,也是每名侦察员必须具备的品质。越是敌我近身搏斗最紧张的时刻,越要有无畏的精神。若在敌人面前心慌意乱,胆怯退缩,动作迟缓,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助长敌人气焰,最终落得丧命。武松打虎的经验正是如此,侦察英雄张万的捕俘成功同样证明了这条规律。
1951年11月底,志愿军某部接替友军防务,面对敌情还不明朗,急需抓获俘虏以获取情报。观察员发现敌人前哨阵地常有5名美军活动,前一夜侦察摸索未果,次日再次确认目标存在,决定进行第二次夜间摸敌行动。
12月7日,侦察排长徐家富从排中选出4名体壮战士执行捕俘任务。张万是其中勇敢机智的代表,接受任务后,兴奋地实地察看地形,挑选出最佳往返路线,自信满满地说:“只要摸到敌人阵地,一定抓个活口回来;今晚要是没遇见,就在那埋伏,非抓一个不可!”
夜幕下,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夜晚正好,敌人绝对没想到我们会来摸他们。”参谋刘万珍和侦察排长徐家富带领张万等四人迅速跨下山岗,向三八高地进发。抵达驿谷川边时,尽管河水结冰尚未结厚,仍能听见水流声,干部战士们毅然涉水而过,湿透的棉衣贴身刺骨,但精神依旧振奋,斗志昂扬。
雪渐停,夜空微亮。左侧两座山头传来模糊而低沉的谈话声,排长徐家富判断已接近目标,悄声布置行动方案。张万和蔡兆昌向右侧山顶摸进,排长和另外两人负责右侧掩护。
张万率先攀上山顶,前面有个散兵坑,他犹豫着停下,侦察动静时,蔡兆昌突然低声喊:“电线!电线!”话音未落,散兵坑后冲出数条黑影,火光闪现,枪声骤响,蔡兆昌应声倒地。张万的左腿中两弹,他一声怒吼:“打!”举起冲锋枪连扫一阵,敌人火力被压制,两个美军跳出散兵坑逃窜。
“抓活的最重要!”张万迅速跳入散兵坑后方掩蔽部的洞口,正要进去时,被脚边湿滑的东西绊倒,摸索一看,是两具仍有余温的敌尸。
他继续深入洞内,摸到一个大包,里面还有动静。包裹中竟裹着一名美军士兵。张万解开锁链,美军半身爬出。他突然抱住敌人头部,死死拖拉,美军奋力咬住他的手指,但无法挣脱,被张万拖出洞外。美军试图反抱张万的腰部挣脱,张万横身压制,两人扭打成一团。
山上枪声骤起,敌军迅速回援,但因不清楚志愿军兵力,胆怯地远距离开火。
情况危急,徐家富排长等赶来增援。美军从鸭绒被中掏出手榴弹,朝张万脸扔来,张万眼疾手快,挥手击开手榴弹,侧身卧倒。手榴弹爆炸,破片击伤张万腿部。
爆炸声中,徐排长等人赶到,将俘虏迅速绑缚。排长一挥手:“天色不早,赶快撤退!”
众人抬着俘虏按预定路线撤离,途中遭遇敌军炮火封锁,不得不就地隐蔽。炮火停息后,成功返回阵地。
此次行动开创了防御阶段捕俘先例,张万表现卓越,荣获一等功。
侦察兵在执行侦察任务时,遭遇敌袭几乎难以避免。必须一方面通过细致侦查和研究,精心选择时机、地点与路线,做到隐秘无踪,出其不意;另一方面也须时刻准备应对突发袭击,保持勇敢果断、沉着指挥和迅速行动。志愿军侦察连副排长宋文发的行动,是典型的示范。
宋文发是侦察连副排长。在三八线对峙期间,一次夜间侦察,他与排长率一个侦察班接近敌阵。宋文发带领的先遣组成功穿越敌炮火封锁,巧妙越过两道铁丝网并拆除部分地雷。
为了进一步摸清敌情,确定警戒位置,他们继续前进,试图捕获活口。穿越第三道铁丝网时,遭敌潜伏哨突袭,排长中弹倒地。宋文发奋勇扑上,压制住敌兵,但两侧敌人开火,另两名侦察员受伤。他们被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宋文发沉着应战,夺过敌卡宾枪,先射杀伏兵,然后准确还击,成功击退敌人三次反扑,击伤十余人。待援兵赶来,他组织警戒和救护,背负两名伤员,有序撤回阵地。此役,宋文发荣获二等功。
侦察兵常在敌军眼皮底下或腹地活动,难免遭遇伤亡与挫折。能否经受住考验,是衡量优秀侦察兵的重要标准。1953年2月26日松谷山夜袭战中,志愿军出现两位负伤依旧坚持完成任务的侦察硬汉——高凤岐与藏林。
在侦察捕俘作战中,班长高凤岐和战士藏林成功完成捕俘任务,押送俘虏时遭敌30余人包围。高凤岐腹部多处负伤,藏林双腿骨折,战士李国珍右臂受伤。忍受剧痛,他们与敌激战,击毙十余人,将敌击溃。高凤岐按住伤口,李国珍护送俘虏,藏林拒绝救助,爬行前进。但敌残余不甘失败,再度围攻。
激战再起,高凤岐将守俘任务交李国珍,命藏林用冲锋枪压制。敌人冲至约20米处,密集火力迫使其卧倒。高凤岐掷出三颗手雷,炸得敌人四肢飞散。因用力过猛,伤口剧痛,他昏倒过去。
炮弹声唤醒高凤岐,发现藏林扶他呼喊,感动得流泪。他努力站起,派李国珍去找担架,藏林坚守俘虏。李国珍迟迟未回,高凤岐想到任务重大,叮嘱藏林:“你先守好俘虏,我一定回来。”他咬牙坚持前行。
距离阵地约1公里,高凤岐腹伤严重,肠道穿孔,行走困难。他走一段昏厥一次,第三次醒来已难再起,艰难爬行。
前方小河横亘,道路险阻。水流灌入伤口极易感染致命。他犹豫,责任感驱使他向河水爬去。刺骨冰水灌进伤口,他跌倒,拼命挣扎,终于过河,回到阵地,见战友仅低语:“担架……”随即昏迷。
藏林坚守俘虏,天色将亮,考虑再等难完成任务,决心爬回。手握手榴弹,抓住俘虏脚,推其前进,一步步艰难向前爬。
这段地形凹凸不平,积雪和冰水结硬又滑。藏林胳膊肘磨破,双腿断骨,一条腿扭
发布于:天津市全国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