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建始通联记者 许娅 李书建 通讯员 平安辉 )7月16日,在建始县三里乡的一片竹林深处,非遗皮影戏传承人谭大成正弯腰挑选竹子。他轻轻地拨开层层竹叶,目光专注地审视着一株株挺拔的辽竹。
“做皮影撑杆的竹子必须是三年生的辽竹,粗细控制在6毫米左右。”谭大成一边说,一边熟练地砍下一根合适的竹子。他说,竹子的质地直接影响皮影操作的灵活性和耐用性,选材马虎不得。
回到家中,谭大成便开始了细致的削平与打磨工作。他手法娴熟,将竹子削成四十余公分长的段落,再一一打磨至光滑无刺。随后,他在竹节前端穿孔,系上铁丝。一个完整的皮影通常由一根主杆和一根操作杆组成,两者分工明确,操控灵活。
皮影的“灵魂”不仅在于骨架,更在于那张薄如蝉翼却坚韧有力的牛皮。谭大成介绍,牛皮需用特制石灰水浸泡四十九天,以去除油脂与杂质;再经削刀反复刮制,直至皮膜净尽;最后晒足七七四十九天,使其质地均匀、坚韧如绸。
展开剩余57%雕刻是皮影制作中最具艺术性的环节。谭大成根据剧本设定的人物性格与情节,先在牛皮上勾勒轮廓,再以刀为笔,雕琢细节。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上色则使用特制漆料,确保色彩鲜艳、经久不褪。晾干后,他将雕刻好的皮影与竹骨架一一组装,反复调试,直至动作流畅自然。
夜幕降临,在三里乡锦鲤山景区,由建始民歌《黄四姐》改编的皮影戏精彩上演。暖黄灯光穿透幕布,“黄四姐”与“货郎哥”随着铿锵鼓点、婉转唱腔翩翩起舞,眼神流转、衣角翻飞,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第一次看皮影戏表演,真的很震撼!没想到这么小的皮影,竟能做出如此细腻的动作。”观众方巧难掩激动。
后台,表演者们默契配合,双手翻飞间掌控角色悲喜。他们的眼神随剧情起伏,表情随情绪变化,早已与皮影融为一体。“我们不只是在演戏,更是在守护一门手艺。”表演者陈红娇语气坚定,“希望更多人看见皮影的魅力,也希望这门技艺,能在我们手中继续活下去。”
在这片土地上,皮影不只是光影游戏,它是记忆的载体,是文化的血脉,更是无数像谭大成这样默默坚守的匠人写下的无声诗篇。
发布于:湖北省全国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