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叁山坑石
山坑石是泛指寿山石。山坑石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色彩多样,优劣各异。方宗珪《寿山石鉴赏》中把山坑石归纳为高山、都成坑、月尾、虎岗、金狮峰、吊笕、金山顶、柳坪、猴紫磹、旗降、老岭、旗山、寺坪以及月洋山十四个种属。若再从色泽、色相、石质、产地、洞名、洞主来命名,则多达百余个品名。
山坑石的色泽、石质优劣差异极大。优质的有肉脂、艾叶绿、神品鸽眼砂、瓜瓤红;可与田黄冻雄峙寿山的芙蓉冻、老岭晶、老坑善伯冻,都产自山坑。有些品种虽属同一产地、同一矿洞,但由于在不同时期出产,色质不同,差异之大难以想象。因此,绝不可将当今出产的月尾绿当成明末清初的艾叶绿,两者可谓是霄壤之别了。
朱砂冻高山
朱砂冻高山,系高山石中的名品。质地通灵,肌理中含朱砂状微粒,色泽红艳。方宗珪《寿山石鉴赏》中评曰:“高山石中有‘朱砂冻’名品,质地通灵,肌理密布红色细点,鲜艳夺目。能达均匀者最难得。”
肉脂高山
肉脂高山,是高山石中的名品。质脂润,肉红色,故名。毛奇龄《后观石录》谓:“肉脂,一名肉红,本羊脂玉而略翳红影于其间,望之腌罩荧荧,如时世宫妆预施胭于颊,而尚以胡粉。……此最上,神品也。“并列于“虾背青”之后,为寿山石第七位名品。足见其珍稀,难得。清初石雕大师杨璇得此石时,镌刻为“品种石”,未知何意?
掘性红高山
掘性红高山,色红中略带黄味,间有一小部分极似黄色皮,也有色如桃花而稍带朱红。半透明,有较粗萝卜纹或近似水流纹,有红格,是掘性高山的最佳者。石巢《印石辨》云:“余曾见一身达摩,通体红色半透明,惟背面有一小部分微现黄色如淡枇杷,萝卜纹粽粒状,甚温润,可是其蕴藏的古气不及田黄,细辨之即为掘高山也。可见掘高山有如此之胜者。”掘性高山石,是指原生高山石经风化后崩落于山坡处的块状独石。地质学称之为“残坡积矿”。
荔枝冻
荔枝冻产于高山北面中部,因洞口有荔枝树而得名。性灵质坚,有白、黄、红诸色,其中具白色者极似新鲜的荔枝果肉,视之令人陶醉,故称“荔枝醉”。若一石中具红、黄、白三色者,称“巧色荔枝冻”,最为高贵。
瓜瓤红高山
瓜瓤红高山,旧录称“瓜瓤红”。色比朱砂更艳红,极似西瓜瓤之红,故名。石结,光泽好,透明度较差。毛奇龄《后观石录》谓:“红沁若西瓜瓤子,流滑融入手欲化。”即指此,列为神品。
月尾石
月尾石产于都成坑北之月尾溪旁,石质细嫩,有光泽,主要有紫、绿二色。紫者称月尾紫,绿者称月尾绿。若石质凝腻者,可称月尾冻。石质晶莹,半透明者,则可称月尾晶,是月尾石中最佳的品种。若浓紫色如新鲜猪肝,且通明者,稀有,罕见。
艾叶绿
艾叶绿是指色如艾叶的月尾石,因质晶莹如玉、细嫩,奇特稀罕而自清初以来著名于世。石巢《印石辨》中云,艾叶绿因“各时期产石不同,则为上品”。方宗珪《寿山石鉴赏》称:“近代徐悲鸿等书画家,也格外钟爱艾叶绿刻制的印章,可惜产量甚微。”宗时《货币保值与珍宝鉴藏》中也指出:“艾叶绿是很名贵的石品,除了质地的温透、精绝之外,它的艳色很使人刮目相看。毕竟,石中绿色少,而艾叶绿的颜色更是浓艳鲜娇,翠绿无比。”据此,从传世的艾叶绿来看,它与现代的月尾洞所产的月尾绿不同。艾叶绿也不同于艾绿,前者为山坑石,后者则为田坑石,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都成坑
都成坑,又名杜陵坑、都灵坑,产于高山东北约两公里处。明末已有开采,至道光年间才大量生产。都成坑在寿山石中仅次于田黄和水坑冻石,有“次田黄”之称誉。质结晶莹、色彩多样,红、黄、白、黑、紫五色俱全。表里如一,以永不变色著称,偶有水流纹状或网状萝卜纹以及似玻璃状条纹。质纯者可与田黄媲美,故誉称为“山坑之首”。按色泽可分为白都成坑、黄都成坑、红都成坑、灰都成坑、五彩都成坑;若按矿洞可分为琪源洞、坤银洞、世元洞等;按成因则可分为洞产都成坑、掘性都成坑。
掘性都成坑
掘性都成坑,产于高山东南面约两公里。都成坑一带的山坡砂土层在《寿山石谱》中云:“都成坑‘有极似田石者,外有璞,中有绵,肌理亦现萝卜纹,其挂皮作青黑色,略似田石之虾蟆皮,质温润,直可乱真’。这种石早已无产了,如果现在见到,其值也与中等田石相若。”方宗珪《寿山石鉴赏》曰:“都成坑石质坚硬通灵,光彩夺目,质佳者可与田黄石媲美,故有‘山坑之首’的称誉。”
蛇匏
蛇匏,属块状独石,产于都成坑附近。相传该地多有毒蛇出没,地形又状如瓜匏,故名。质近似都成坑,佳者极似田黄。石巢《印石辨》曰:“蛇匏与都成坑、尼姑寮、美醉寮为名石‘四姊妹’。均属寿山石中名贵品种。蛇匏比前三种略松软,没有那么结实,光泽稍逊,温润则比都成坑有过之。因为它大都是掘性,有黄皮与田黄一样,但无格,色黄者罕见,红者更少。”
善伯洞
善伯洞,位于都成坑隔溪山中。相传清代咸丰年间,有位名善伯者,在此洞采掘时洞陷身亡。后人为纪念这位采石者,故名善伯洞。有称此洞为仙八洞,应为善伯洞前身。色多黄,以枇杷黄、橘皮黄色居多,色泽清明醒目。质晶莹而微坚,半透明,肌理多含金砂点及粉白为其特征。
鹿目格
鹿目格,产于都成坑附近。有洞产也有掘性。早期出产的是产于都成坑山坳砂土中的块状独石。质温润细腻,表色为黄或暖白色,里为黄红或暗赭色,不透明,无萝卜纹。石巢《印石辨》称:“其色暗如桐油,色较明者极少,仅质温润可混田石耳。鹿目格的黄皮也较薄。这种石若按鹿目格来论价,也与中等田黄差不多。”
鸽眼砂
鸽眼砂是鹿目格的珍稀品种。旧称“鸽眼砂”仅次于艾叶绿,列第二名品。色红如荔枝,也有似乌枣之深红色,不透明,肌理含红色鸽眼状细点,故名。石质细润,是产于都成坑山坳砂土中的块状独石,地质学称为坡残积矿块。清康熙二十六年毛奇龄在《后观石录》中谓:“鸽眼砂,通体荔红色,而谛视其中如白水滤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爱。旧录亦以此为神品。”明代谢在杭评品寿山石以“艾绿为第一,鸽眼砂次之,羊脂、瓜瓤红又次之。”足见鸽眼砂之珍贵,稀有!
旗降石
旗降石,又名“奇艮”。产于猴紫南山东面的旗降山。有洞产和掘性独石。石质坚细而温嫩,微透明而富有光泽。块状独石者,掘于石洞周围砂土中,名“掘性旗降”,石质温润,优于洞产。旗降石按色泽可分为旗降黄、旗降红、旗降白、旗降紫、金裹银旗降、银裹金旗降。掘性银裹金旗降可与银裹金田黄媲美,也十分珍贵,堪称旗降石之极品。寿山石鉴赏家方宗珪对掘性银裹金旗降评价甚高:“石质温润,色纯黄,外裹脂白色层,黄白相映,雅称‘银裹金’,乃旗降石之稀珍。”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党洋绿
党洋绿,一名“墩洋”。距高山约六公里,近党洋乡,故名。石质似老岭通而更润,色亦豆绿,或深绿,但更通灵,为半透明或近全透明,光泽好。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谓:“党洋其淡绿者名党洋绿,色如画之石青与石绿相调和闪闪有光,俗以其色似鸭羽之明翠又呼为鸭雄绿。此石久已绝产。”
虎嘴老岭
虎嘴老岭,亦称老岭通,又称老岭晶。产于寿山北端柳岭虎嘴岩,在高山北约四公里。是老岭石中最精华部分。质纯净,半透明。石巢《印石辨》中称:“老岭晶,亦称老岭通。一般以老岭通之最凝灵者,称老岭晶。是旗山石的最高级品种,几乎数万方不可得一方,色青翠、明润,与一般老岭青有霄壤之别,切不可以老岭石之名不大而低估之。”方宗珪《寿山石鉴赏》中也认为:“虎嘴老岭,是老岭石中最精华部分。石质坚脆,微透明,颇具光泽,色以青翠与赭黄二种最常见。”
牛蛋黄
牛蛋黄,又名鹅蛋黄。主要产于旗山南麓的溪涧中,均为块状独石,外形似卵。牛蛋黄的种类较多,按其皮色可分为黑皮牛蛋黄、黄皮牛蛋黄、白皮牛蛋黄、无皮牛蛋黄。上品的牛蛋黄,外表黝黑光亮,颜色均匀,色泽鲜艳有光泽。其内色黄而细嫩,稍通灵、微透明,且洁净无砂丁。色泽不同,石质各异,劣质者,表皮粗糙,可见一粒粒砂丁和砂痕。其内也多见砂丁,不可取也。黑皮牛蛋黄,肌理多有白点,也没有萝卜纹,可与田石区分。
品质优良的牛蛋黄,加上名师巧雕,身价百倍。
芙蓉石
芙蓉石,产于月洋山顶峰。明代已经开采,石质温润、凝腻、细结,微透明至半透明。初期开采之洞称“天峰洞”,乾隆年间该洞被驻守福州的一位将军占有,故后称“将军洞”,产出芙蓉石更胜一筹。因此,名声大振,并被誉为“印石三宝”之一。由于质色高雅而驰名中外,备受书画家、篆刻家、文人名士及收藏家所珍视。郑杰在《寿山石谱》中盛赞芙蓉石:“质如于阗白玉,嫩而脆,‘将军洞’为上,‘半山’次之,质粗而多砂者为下。更有红、黄、紫及各奇色者,雕工相其形势,雕琢人物、山水、奇妙欲绝。”郭柏苍也在《闽产录异》中说:“芙蓉石,似白玉而纯粹,玉不受刀,逊于芙蓉矣。”陈亮伯《说印》也认为:“马之似鹿者,贵也,真鹿则不贵矣。印石之似玉者,佳也,真玉则不佳矣。”龚纶曰:“温润凝腻,山坑之石,无其比,名曰芙蓉。”上述名士对芙蓉石之珍视可知矣。
芙蓉石以白者为多,黄、青者少,红者罕见,紫者更稀珍。按其色泽可分为白芙蓉、黄芙蓉、红芙蓉、醉芙蓉、紫芙蓉、芙蓉青、芙蓉冻、红花冻芙蓉、五彩芙蓉、巧色芙蓉;按矿洞可分为上洞芙蓉、将军洞芙蓉、半山芙蓉、溪蛋。
白芙蓉
指纯白色芙蓉石,按色相又可分为玉白芙蓉、牙白芙蓉、藕尖白芙蓉、猪油白芙蓉。
黄芙蓉
指黄色的芙蓉石,有牙黄、明黄、赭黄等。
红芙蓉
指红色的芙蓉石,以色浓如朱砂,红艳者为上品。色润深浅不一者,则次之。
芙蓉青
指呈蛋青或淡青色的芙蓉石。色多为白里透青或泛绿味的蛋青。
醉芙蓉
醉芙蓉,色粉红,极似美人醉酒后脸泛红晕,令人陶醉,故称。
芙蓉冻
五彩芙蓉
半山芙蓉
产于将军洞下方的花半洞。质近芙蓉,多有裂痕及砂丁。
溪蛋
溪蛋是指产于月洋溪呈卵状的次生芙蓉石。其成因过去被认为是前人开采芙蓉石丢弃的残块,经山洪冲荡落入溪中冲击呈卵形。笔者认为,据记载,芙蓉石开采于明朝,即使是洪武元年朱简自刻的溪蛋石章,只有二百零六年,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就能使前人开采芙蓉石的残块冲荡成卵形,实在不可思议。因此其成因应当是出露地表的原生芙蓉石,经风化后崩落于山坡,再被山洪冲入溪中,经过长期流水的搬运滚动之后,使石呈卵状。这些卵形芙蓉石,外表泛淡黄色,向内渐白,质佳者比原生芙蓉石更温润,有皮和红筋络者,俗称“溪蛋田”。
峨眉石
峨眉石产于月洋山北的峨眉山,故名。产量多,石质多粗劣,少数石质较好者,可作石雕印材,俗称“峨眉晶”,有红、黄、青、巧色等。
峨眉石肌理出现状似树干年轮纹理或似层状纹理者,较为奇特稀少。
寺坪石
寺坪石,是指在寿山广应寺废墟中挖掘出来的原寺院僧人早年采得的寿山石残块。这些残块因寺院毁于火灾,被埋入土中,蕴藏日久,后人挖得,十分珍稀。明代徐兴公诗中有“草浸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句,即指此。方宗珪《寿山石鉴赏》中说:“广应院是寿山村中最大的佛寺,自唐朝光启三年创建以来,僧侣们大力开采寿山石,或自己雕刻成各种艺术品。寺院曾两度毁于火灾,寺藏石材经火灾后埋入土中,又受土壤、水分侵蚀,犹同古玉。后人偶然挖得,分外珍宝,故将其单独列为一个品种。”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
全国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