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房地产市场步入寒冬:量价齐跌背后的存款潮涌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潮,呈现出“量价齐跌”的严峻态势。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房价已从2021年第一季度的每平方米1.1万元人民币,跌至今年同期的9500元,跌幅高达15%。与此同时,市场成交量更是大幅萎缩。权威数据显示,3月份,30个重点城市的房屋成交面积仅为1481平方米,同比跌幅惊人地扩大至47%,并且这种持续低迷的市场行情仍在蔓延。
许多人对新房成交量同比大幅下滑的现象感到疑惑不解。然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报告为我们揭示了其深层原因。根据央行在今年第一季度进行的城镇储户调查,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消费的居民比例仅为23%左右,较上一季度下降了1个百分点。更为显著的是,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储蓄的居民比例上升至54%左右,环比增长了2.9个百分点。而选择增加投资的居民比例则降至21%以上,较上一季度减少了1.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当前国内居民普遍更倾向于将资金存入银行,而非用于消费或投资。
展开剩余65%实际上,中国居民的消费和投资偏好已经悄然发生转变,逐渐将重心转向了储蓄存款。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居民存款大幅增长了10.86万亿元人民币。剔除企业存款等因素后,居民新增存款金额依然高达7.82万亿元。以中国14亿人口,扣除3亿未成年人计算,这意味着在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人均新增储蓄金额达到了7100元人民币。
那么,为何中国居民如今更青睐存款,而对购房消费变得如此谨慎呢?
一、收入预期降低,购房需求大幅萎缩
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以及各行各业的普遍不景气,使得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普遍降低。当对未来收入缺乏信心时,许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推迟甚至取消购房计划。长期的疫情封控政策让不少人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使得原有的购房计划被迫搁置。此外,许多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纷纷进行裁员和降薪。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对未来收入减少或失业的担忧,让许多人打消了购房的念头。因此,消费性购房需求的骤然下降,便成为了情理之中的结果。
二、投资炒房需求加速“退潮”
与消费需求下滑相比,投资性购房需求的退出速度更为迅猛。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数据显示,投资需求的下滑速度明显快于消费需求。这一现象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于许多城市的房价出现下跌。投资性需求通常具有“买涨不买跌”的特性,只有在房地产市场存在显著的盈利空间时,才会吸引大量投资者涌入。然而,当前各地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失去了原有的“赚钱效应”,投资者普遍持观望态度,自然不会轻易入市购房。
三、房价过高,刚需购房者静待“价值回归”
对于刚需购房者而言,当前国内的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一线城市一套房子的总价动辄600万至700万元人民币,二三线城市也需要200万至300万元,即使是四五线城市,房价也在100万至200万元之间。即使费尽周折凑够了首付款,每月的房贷支出至少也要5000元以上,并且需要持续数十年。面对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现状,许多刚需购房者看到了房价下降的希望。他们普遍希望等到房价回归居住属性,购房成本大幅降低后再出手,以此减轻经济负担。
总而言之,30个重点城市的房屋成交量近乎“腰斩”,这一严峻的市场表现让不少业内人士惊呼,为何民众的消费意愿如此低迷?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答案:当前国内民众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和投资。其根本原因在于,疫情和行业不景气导致收入预期下降,从而引发了购房需求的显著萎缩。
发布于:江西省全国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