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见证了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这一历史时刻宣告抗美援朝斗争赢得重大胜利。
停战协定签署过程艰难,历经三年战事、两年谈判方达成。李克农、乔冠华等参与谈判的同志,为此作出重要贡献。
停战协议签订完毕,谈判代表团踏上归国之路。适逢中秋佳节,周总理特意安排宴席,为凯旋的代表们接风洗尘,众人共度团圆时刻。
未曾料想,此次宴会上竟现难堪场景。乔冠华连饮三杯酒后,话渐多起来,竟当着周总理之面高声言道:“朝鲜那会儿,大大小小事务皆由我奔波操办,几乎全我一人忙碌,老头子仅在后方坐镇。”
乔冠华此举显然是在发泄不满。他所指的老头子,正是年长他14岁的李克农。言下之意,朝鲜谈判中大部分事务皆由他处理,李克农并未参与多少。
虽其言为酒后之语,周总理闻之仍勃然大怒,当即严厉斥责乔冠华,指出其不自量力,竟敢以“老头子”相称,斥其狂妄自大,令其返家后深刻反省。
彼时,幸得在场陈毅等人从中调解,总理怒气方消。然而,他严肃责令乔冠华即刻回去撰写检讨。
一番折腾后,乔冠华酒意消散。次日,他忆起此事,深感自身言行欠妥,遂写下检讨,携检讨上门向李克农致歉。
当晚,李克农便得知乔冠华对自己出言不敬。不过,他对乔冠华的为人有着清晰认知。
李克农指出,乔冠华存在两处不足:其一,饮酒后难以自控言辞。在朝鲜时,李克农严禁其饮酒,即便允许,也严格限定饮用量。其二,性格中略带轻狂。尽管其才华不容置疑,却流露出几分傲气,对常人往往不屑一顾。
在外交领域,乔冠华实为难得之才。李克农面对前来致歉的乔冠华,未加责备,反给予诸多宽慰,此举令乔冠华深感感激。
有人或许会疑惑,乔冠华从事外交工作,前往朝鲜参与谈判十分合适。然而,李克农乃我军情报领域泰斗级人物,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投身于此项事业。他为何会被调往朝鲜开展外交谈判?
此人为毛主席与周总理亲自选定之人。抗美援朝战争后期,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态度软化,向中方提出谈判诉求。然而,谈判历来如此,最终需以战场实力为依托。
谈判工作极具挑战性,并非短时间可达成,必然需在冲突中推进谈判进程。
后来,毛主席选定李克农负责此项任务,正是看中其丰富斗争阅历。但外交工作性质特殊,仍需为其配备一名副手,此时毛主席尚未确定合适人选。
周总理举荐了乔冠华。毛主席当即应允,指出乔冠华行事果决、头脑清醒,年纪轻轻便颇有才能,可担任李克农的副手。
李克农迅速率领谈判团队进驻平壤,随即展开艰难的谈判事务。
出发前夕,毛主席与周总理特意召集相关人员谈话,明确宣布纪律要求。特别指出,鉴于李克农从事情报工作特性,不宜公开露面。然此次谈判期间,前方具体事务将由李克农统筹负责,其余人员须全力配合其工作。
李克农实为临危之际接受任命,带病踏上朝鲜战场。抵达后,其身体状况依旧欠佳。工作中,他虽承担总体统筹职责,具体执行事务则依赖乔冠华等人,且通常不公开露面。
这或许正是乔冠华酒后吐露对李克农不满的缘由。事实上,前文已提及,李克农极为看重乔冠华,视其为难得的人才。
那次不逊言论后,周总理虽心生不悦,却并未对乔冠华施以惩处。鲜有人知的是,这并非周总理有意宽纵,而是李克农特意前来为乔冠华说情。他指出,乔冠华尚且年轻,酒后失态乃情有可原,只需稍加批评教育即可。
之后,周总理未对他施以惩处。乔冠华得知此事,是在李克农离世之后,由周总理亲口告知。那一刻,乔冠华不禁痛哭失声,深感痛失这位良师益友的巨大遗憾。
全国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